圓明園,康熙皇帝命名,雍正皇帝詮釋:「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旨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文義是圓融與普照,意味完美與至善,具有政治意涵。相對長春園,隱含「歸政息養」之地,與「優游娛老」之意。
雍正皇帝在1724年擴建康熙年間即已開始興建的圓明園,歷經雍正、乾隆兩朝持續不斷的大規模營造,到乾隆九年(1744年),圓明園的營建大抵完成,從園中選出一系列景點,御詩《圓明園圖詠》,以詩文標舉園內四十處勝景,繪製絹本設色《圓明園四十景圖》。詩文由工部尚書汪由敦(1692-1758)書寫,繪畫部分由沈源(活躍於1740年前後)精細的筆觸描寫建築部分,唐岱(1673-1752)繪製山水風景,並於1747年完成,以極為細膩的畫技,表現了圓明園內極富詩意的建築、植物和景致。
閱讀全文
乾隆皇帝接續在1745年間開始計畫營建屬園長春園,以作為勤政餘暇的臥遊之興。而北緣的西洋樓,源自乾隆十二年(1747年),看到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進呈的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凡爾賽宮銅版畫(Veue du chasteau de Versailles,Adam Perelle 1680年作),畫中有噴泉的花園和歐式建築,引起他的興趣。一位在華傳教士的信(1775年於北京)中,敘述了這段紀錄寫道:
在位的皇帝是天才的和渴求知識的君主,1747年他看到一幅噴泉畫後便讓郎世寧向他解釋,並問宮中是否有某個歐洲人能造同樣的東西……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蔣友仁神父……他呈送的第一個模型使皇帝如此喜歡,致使後者命人將其送進寢宮以便閑遐時仔細端詳。為此,皇帝決定造一幢西洋樓,還親自在其花園裡選定了位置並令郎世寧修士和蔣友仁神父一道畫出其圖樣。
文中從述說蔣友仁傳教士的傳記,描述乾隆皇帝因西洋銅版畫中的噴泉,引起好奇的動機。從乾隆十二年至四十八年間,由法國傳教士蔣友仁(Benoist Michael,1715-1774)等人,陸續籌建設計十座西洋形式的相關建築設計和工程督造。在諧奇趣建成時,乾隆帝得意地寫道:
連延樓閣仿西洋,信是熙朝聲教彰。激水引泉流蕩漾,范銅伏地制精良。驚潮翻石千夫御,白雨跳珠萬斛量。巧擅人工思遠服,版圖式廓鞏金湯。
又乾隆五十八年七月時,英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派遣使者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來,諭旨迎接,於圓明園等處觀玩水法。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回憶西洋樓大水法時,做了這樣的解釋:
堂(澤蘭堂)北為西洋水法處,蓋緣乾隆十八年西洋博爾都噶裡雅國(葡萄牙)來京朝貢,聞彼處以水法為奇觀,因念中國地大物博,水法不過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寧造為此法,俾來使至此瞻仰……昨冬廣東督臣長麟、撫臣朱珪奏,荷蘭國使臣等以今歲為朕御極六十年大慶,懇請來京朝賀。鑒其數萬裡外,慕化悃誠,因允其請。已即于臘月到京,新正並與朝賀宴賞,節間令於是處觀看水法,使知朕所嘉者,遠人向化之誠,若其任土作貢,則中國之大,何其不有,初不以為貴也。
此詩註中透漏了乾帝建西洋樓的真實意圖,即中國之大何其不有,亦有西洋人引為奇觀的大水法,甚比洋人做得更好,使來朝覲者嘆服。
在乾隆的眼中,觀看西洋的事物,大都採取物用的功能性。西洋樓景區的命名,多具功能性的直觀,如諧奇趣、蓄水池、萬花陣、養雀籠、大水法、線法山……等,而方外觀、遠瀛觀、海晏堂……等名稱,具有外國的意涵,與傳統取自經典意涵的命名,有很大的不同。語彙用詞以西洋水法來表噴泉,線法為透視法則。
為了記錄這座園區,乾隆四十七年二月起,由清內府宮廷滿族畫師伊蘭泰等人起草銅版圖稿,後由養心殿造辦處刊刻製作,共二十幅銅版畫,於乾隆五十一年刻成。本套銅版畫採全景式構圖,畫面描繪圓明園中的長春園西洋樓諸景,包含諧奇趣南面、北面,蓄水樓東面,花園門北面、正面,養雀籠西面、東面,方外觀正面,竹亭北面,海晏堂西面、北面、東面、南面,遠瀛觀正面,大水法正面,觀水法正面,線法山門正面,線法山正面、東門,湖東線法畫等,構圖刻畫精密,透視、比例精確,為清朝盛時的西洋樓留下最接近原貌的資料。其原銅版藏於圓明園中,因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銅版佚失。目前完整紙圖原作僅見存於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約翰賴蘭茲圖書館……等少數機構,其中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約翰賴蘭茲圖書館除了二十張銅版畫以外,尚有一張圓明園西洋樓彩色圖,上面用法文寫著「開始上色」和「上色樣本」字樣。
而本套版畫為1977年法國國家圖書館依原樣縮版複刻而成,同樣以精細刻版手法,重現清代宮廷建築繪畫的西式技法,與歐洲焦點透視法在平面上表現深遠效果的「線法畫」,為我們瞭解被焚毀前西洋樓建築藝術的直觀形像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