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藍蔭鼎 — 以台灣為名的東方水彩風

藍蔭鼎 — 以台灣為名的東方水彩風

Ran in-Ting (Lan Yiding, 1903-1979)
The Taiwanese artist who used watercolor in an East Asian context to depict everyday life

起 訖 時 間: 2024 年 5 月 2 日起

藍蔭鼎(1903-1979)是國際著名的水彩畫家,出生於宜蘭羅東的農村,在1971年被歐洲藝術評論學會和美 國藝術評論學會評選為「世界十大水彩畫家」。
自小表現過人的繪畫天賦,因緣際會下跟隨著「臺灣美術啓蒙之父」石川欽一郎身邊習畫、入選及參與數屆國際間展覽,並再次赴日進修水彩技巧。1928年間前往中國、朝鮮、日本等地旅行寫生,歸國後被推舉為唯一在台北第一女高、第二女高任教的台灣本島人教師。藍蔭鼎的作品多描繪台灣農村的田園風光和山川景色,特別是他的故鄉宜蘭。早期作品深受老師石川欽一郎薰陶,風格樸實而溫暖;中晚期接觸渡海來臺水墨畫家,畫風轉變,也許是孩童時期生長背景影響,藍蔭鼎巧妙地融合東方水墨和西方水彩技法,使其作品更為獨特。

本展覽匯集藍蔭鼎在30至70年代之作品,透過藝術家自身詮釋和轉換、相互交融,開創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東方水彩創作。

 

 

 

風格淵源

日治時期來台任教的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kawa,1871-1945),自身接受西方印象派的觀看方式與技法,視寫生為追求自然之美的途徑,透過他在台的實踐與傳授,影響了台灣第一代西畫畫家們,紛以彩筆繪下台灣鄉土風光之美。與導師同樣擅於水彩畫的藍蔭鼎(1903-1979),以寫生速寫以及融合了中國水墨的水彩技法,專注於表現農家風光,以西畫的印象浪漫、自然寫實視點,充分表現出台灣鄉村中的農忙光景;藍蔭鼎承襲自石川欽一郎,如18世紀歐洲戰地記者記錄場景與人物形影捕捉的印象派技法,加上英國風景畫畫家對構圖和光影色彩的講究,將農村生活中的忙與閒,都調配得當,情感表現一如水彩的濃淡合宜,給予人一種綜觀生命中浮光掠影的驚歎。
出身宜蘭羅東的水彩畫家藍蔭鼎,是台灣美術發展史中擁有特殊際遇的人 物,以羅東公學校高等科畢業的學歷與清寒的環境,靠著繪畫熱情與才華受到石川欽一郎的賞識,於日本學習美術後,返台得以任教台北第一、第 二女中,並且獲薦成為英國皇家水彩畫會、日本水彩畫會會員。

 

 

 

畫風的建立

在1930-1940年代,青年時期的藍蔭鼎在遷居台北後,轉任台北第一高女、二女美術教師,入選為英國皇家水彩協會會員、日本水彩畫會的中央美術會員等,並受義大利美術學會邀請,在羅馬舉行首次個展,同時成為該會會員。根據《臺灣日日新報》於1939年的報導,轉載義大利佛羅倫斯市ナシネネ報,外媒於文中指出:「藍氏的水彩畫是種特殊的寫生畫代表,以台灣實物中獲取的印象為基礎,用日本人所創造的畫法,表現台灣的生活和風景。」 這肯定了藍蔭鼎純熟的掌握了源自日本水彩技法並同時充分表現出台灣特殊風光。 

其實在早先時期光榮入選日本帝展後成為台灣洋畫壇寵兒的藍蔭鼎,也面臨了恩師石川欽一郎退休返回日本的重大變化,這更是他形成自我風格的關鍵時刻,除了承襲石川的渲染技法之外,他更重視線條的表現,在色彩的運用方面也逐漸不侷限於石川的淡彩表現,開始大量運用明暗對比的色系,展現出台灣巷弄中的特殊景色及人物的明確存在感。此時期的藍蔭鼎,已運用自己的技法,重新詮釋屬於自身風格的台灣風景。 

 

 

 

竹林高飛

曾受日內瓦年鑑評選為當代傑出畫家的藍蔭鼎,擅以台灣山川風土之美做為其創作題材,一生創作不綴,擅長水彩、水墨與素描,到了晚年技法運用更加成熟,形成他個人獨特繪畫風格。

此作《竹林高飛》系列,充分掌握中國藝術上「線條」、「架構」的特質,巧妙地運用「明」、「暗」、「遠」、「近」的對比,處理鬱密竹林與農家茅舍、浣衣人家的畫面賓主關係。使用繁雜紮實的「重疊法」,佐以乾筆和擦筆,如畫作中常以折枝或蔗渣蘸墨色表達粗曠有力的線條,亦常以層次豐富的竹林為主題,表現出大片蒼翠竹林的筆觸,加上竹竿亮度「刮白」之率性的線條,和以「刷洗」的效果,處理出濕潤朝氣鮮明等等的氣氛。這演釋出藍蔭鼎爽直、健朗的性格,毫無造作與虛假,其樂觀積極的情懷,透過筆意,把心中對台灣鄉村的眷戀,一一地在畫面中流露出來。

 

 

 

市場風景

此作《市場風景》系列,藍蔭鼎常以毛筆繪製水墨速寫作品,描繪台灣的鄉野景象,再輕輕地賦予淡彩,呈現了早期台灣市鎮裡一片民康物阜,繁忙熱鬧,生動活潑的市集情景。

早期作品風格深受石川欽一郎的影響,風格樸實而溫暖,在引人矚目的繪畫表現性元素中,色彩對觀賞者來說是最直接且立即有感染力的一項。

畫家深解箇中的道理,為了避免畫作過於炫目,一向都留意色彩的使用,即便敷色效果為其講究得意之所在,也往往會在其它方面刻意低調內斂,有意淡化畫作整體的悅目效果。作品即藉由光影、色彩、筆觸,來表達心中的感動。

 

 

 

廟會節氣

此作《廟會節氣》系列,描繪著台灣早期社會的廟會活動逐步伴隨民間信仰而發展的人文風俗,呈現其中呼朋引伴、攜家帶眷於廟前觀看野台戲及年節舞龍的盛大場面。

藍蔭鼎筆下的人物,或坐或立、挺腰傾背、擺手勾臂,自然生動的各具姿態;進而細觀畫作中的服裝,可望見台灣農民的傳統衣著、斗笠,中華文化的婦女旗袍,西方社會的男士西裝與紳士帽,溫雅顯現台灣社會接受中西文化共融的交會時代。在流暢線條的勾勒、具藍蔭鼎代表性色彩的朱紅、駱黃、土黃、綠、藍、青紫等運用下,作品顯出無比動感,在人文深度與美學的交織中,駐留下鮮活的文化印記。

仿南畫思想是繪畫理論帶動創作的結果,畫家藉由學習石川欽一郎南畫的畫意與氣韻,結合生活環境的展呈去作實際創作,不但揉和前人的意涵與筆墨,更表現再創造的精神。

 

 

 

農村生活組曲

此作《農村生活組曲》系列,根植於藍蔭鼎在年輕時期就累積了豐富的戶外寫生經驗,所以日後他能以熟練的技法,營造出台灣「鄉土美學」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的情景。在經營作品過程中,他首先掌握畫面主題中心,描繪前景的各種造型和動態,以詳實的技法,生動活潑地呈現出躍動的場面。

從藍蔭鼎深入其境地表達了農村生活的壯觀氣勢來看,正可看出他對台灣鄉村生活的瞭解與關注,並且觀察入微,才能如絲如扣地傳達台灣農業社會中,令人忘懷的美景。此正是一種「意在筆先」的創作意念而形成的作品。至於對中景與遠景的描繪,則是依藉畫面的構圖需要和主題內容的營造,逐步鈎勒造形。

在作品的結構上,藍蔭鼎採用了「S」形的方式布局,由前景的人或動物,延伸至中景的茅屋,再至遠景的民宅處,將安靜古樸的鄉村之美透過畫筆傳達山居、養鴨、收割、農歸樂等質樸自然的人文精神。畫家在歷史進程中的諸多因素,交織生活與關懷的心靈,以鼎廬小語等詩文與繪畫中發抒情感,留下許多畫蹟,讓後人在他的經歷和創作中得著共鳴慰藉。

 

 

 

人物系列

藍蔭鼎的畫風樸實溫暖,作品多描繪台灣農村、人文風情,最具特色的是他的畫作落款,除了簽上中文名字「蔭鼎」和英文名字「RAN IN─TING」外,畫作特別寫上「FORMOSA」或是「TAIWAN」,藝術家留下永恆的台灣之美。
此作《人物系列》系列,於輪廓墨線間運用中國水墨書法中的點、挫、提等筆法,將深淺墨色做暈染,色調濃淡的變化,毛筆勾勒出的流暢線條帶有速寫之感,具灑脫的寫意態度濃烈的民族特有的精神,將安靜古樸的鄉村之美透過畫筆傳達出另一種人物質樸自然的采風。

 

 

 

向陽光影

因受教於石川欽一郎門下,除了繼承了英國透明水彩技法表現台灣的自然風光外,更融入水墨技巧中的皴擦,保留了色彩透明度的同時,畫面在乾濕濃淡之間呈現多重的層次。
此作《向陽光影》系列,藍蔭鼎憑藉著他對於媒材特性的掌握,在乾擦或點染的筆觸間或有留白或重疊,景物組構與空間關係顯得更為通透自由。作品脫離傳統水彩畫中運用大面積的暈染,而是以多樣的線條變化貫穿畫面。對於描繪「雲彩、陽光」的色彩透明度展現於此,透過水氣對光的反射,呈現複雜多變的光影,豐富整個畫面。將台灣氣候與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深刻地記錄在水彩畫作中,不僅是鄉土性內容的探討,亦是與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相應和,藉樸實無華的日常生活表達了豐沛的人文情感與台灣山水光影明亮、雄勁,表現陽剛的特質變化的結合再現。

 

 

 

彩墨鄉情

藍蔭鼎在1955年元月19日於《聯合報》上發表「新的感覺和新的創作」,文章對現代國畫提出建言:現代國畫不要揚棄舊有題材,只要新的感覺、新的表現,雖古時的題材亦可入畫。」所以只要有新感覺和新方法,雖舊亦無妨。這一點,藍蔭鼎在其水墨創作中的確把傳統與現今融匯一體,形成一股新風貌。

在《彩墨鄉情》系列,藍蔭鼎運用中國水墨書法中的筆法,將水墨濃淡夾雜使用,帶出層次感,色調濃淡的變化,勾勒的流暢線條,具有灑脫的寫意,在態度上有股濃烈的東方民族精神,將安靜古樸的鄉村之美透過畫筆傳達質樸自然的人文精神。

 

 

 

展品精選 Works Highlight

大戶農家

Large Country House

1968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7.5×79 cm

水澗鵝聲

The Sound of Geese and Flowing Water

1971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6.5×77 cm

雨後飛瀑

At the Waterfall after Rain

1975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5.5×76 cm

沈思

Deep in Thought

1967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77.5×57.5 cm

客路相逢

Waiting for the Bus Together

1970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6×75.5 cm

收割(II)

Cutting and Harvesting (2)

1968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49.5×64.5 cm

滿載而歸

Returning with Fully Laden Carts

1969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5×77 cm

竹林農家

Country Home by a Bamboo Forest

1969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38×56 cm

耕罷歸程

Returning Home after Work

1969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8×79.5 cm

竹溪微雨

Drizzly Rain at the Bamboo Stream

1974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7.5×76 cm

彰化銀行 台中總行

The Changhwa Bank in Taichung

約1954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28.5×38.5 cm

閒情

At Leisure

1971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45×60 cm

潭溪擺渡

River Boats at the Beach Wharf

1971

水彩、紙

Watercolor on paper

56×76 cm

玉山瑞色

Beautiful Colors of Yushan Mountain

1971

彩墨、紙

Ink and color on paper

68×133 cm